亚新体育官网安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系列展示五
发布时间:2025-03-17 03:01:47点击:
为贯彻落实习考察安徽和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省开展了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评选,经报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同意,形成创新案例40篇,涵盖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协同开放、区域协调、体制机制等7个方面。现推出《安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系列推文,供交流互鉴。
生态保护补偿是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构建生态受益者付费、生态保护者获偿的利益导向机制。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宣城市以“小切口”出发,创新推动广德市、郎溪县、绩溪县与苏浙毗邻县(乡)开展小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实践,因地制宜形成“广德模式”、“郎溪模式”、“绩溪模式”等一批创新实践成果,为长三角跨省小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提供了有益经验。
一是“广德模式”:推进跨省、县、乡镇“三级横向生态补偿”。广德卢村乡与安吉孝丰镇签订《浙皖两省夏阳溪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实行安徽省首个跨“省、县、乡镇”三级横向生态补偿,推动卢村乡进一步严格落实水环境保护责任。卢村乡出境水质稳定达到国家二类水标准,完成首笔30万元考核奖励兑现,孝丰镇获得浙江省生态奖励资金2000余万元。
二是“郎溪模式”:启动生态小流域上游青虾养殖跨市退养。郎溪县凌笪镇与溧阳市天目湖镇共同实施洙漕河生态小流域上游青虾养殖塘生态治理工程,先后退养上游青虾养殖塘3000余亩,补偿一次性退养补贴2000余万元。退养后,对原虾田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统一经营、规模化种植,发展绿色农业品牌。目前,投资3000余万元的洙漕河跨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三期工程已正式完工,两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三是“绩溪模式”:拓宽跨区域水域水质共同治理互利共赢。绩溪县荆州乡与杭州市临安区岛石镇共同探索建立边界环境联防联控制度,签订《临安区岛石镇 绩溪县荆州乡互融合作协议》,常态化开展荆州河—石门潭水库流域沿线联合巡查,实现主要环境质量数据共享。下游岛石镇每年给予上游荆州乡15万的专项生态补偿资金,协议实施后,石门潭水库水质从2019年的Ⅱ类水已提升至Ⅰ类水,水库水质明显改善。
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黄山市分行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以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为契机,以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为抓手,把绿色金融与改革创新有机结合,丰富金融产品,创新融资模式,助推地方经济结构转型。
一是“生态共治”推动皖浙协同。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政策性资金、国际资金支持,投放全省首个联合融资贷款新安江绿色发展项目14.55亿元,落地全国首支跨省绿色发展基金规模超20亿元,新安江项目共获批政策性贷款65.82亿元。“财政引路、金融造血、市场深耕”的协同融资模式为全国跨流域治理提供“新安样板”。
二是“价值解码”释放生态红利。突破单一资金补偿将绿色金融与流域治理有机结合,创新开发“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模式,全国首推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收益权模式,推广“村落徽州”乡村旅游新模式,通过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整合文旅资源,带动农户增收,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
三是“风险兜底”护航长效发展。创新开发绿色保险产品,构建事前预防+事后补偿屏障,18家污染风险企业纳入保险,保险代偿机制收益反哺生态治理的全链条金融保障网络,形成“补偿—增值—反哺”闭环,为流域治理提供可复制的“金融护江”方案。
安徽省数据资源局协同沪苏浙有关部门坚持首创性改革,构建以深化数据共享、丰富应用场景驱动跨省通办的服务体系,累计实现了176项应用服务“一网通办”,40类电子证照互认,为全国政务服务领域改革提供长三角经验。
一是聚焦企业和群众不知道去哪办问题,建设长三角政务地图。省数据资源局牵头建设长三角政务地图,三省一市统一标准开发,通过线上点对点链接电脑端、移动端办事入口,线下直观查找最便捷的窗口端、自助端服务场所,方便企业和群众自主选择办事方式。目前长三角政务地图覆盖安徽8.3万多个服务场所,并陆续推出文化教育、卫生健康等类主题地图,访问量超2亿人次。
二是聚焦“15分钟生活圈”办事便利化问题,赋能自助终端提供政务服务。充分利用银行网点分布广、终端标准化程度高的优势,推进政务服务嵌入银行网点自助终端,已在长三角地区工、农、中、建、交五大行2.3万台自助终端上线项。同步在全省范围推广安徽省一体化智能自助系统,有效避免“每个部门在政务服务大厅摆放一台自助设备”的现象,已覆盖5400多个服务场所,推出1200个高频事项自助通办。
三是聚焦跨省业务协同难问题,打造远程虚拟窗口。为提高收件效率,省数据资源局与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联合牵头,创新推出跨省通办远程虚拟窗口服务模式。在不改变三省一市原有业务办理规则和受理系统的基础上,属地窗口人员通过“屏对屏”,实现跨时空的“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帮助办事人完成事项办理。目前安徽开通虚拟窗口125个点位。
四是聚焦办理关联事项需要异地跑问题,推动相关“一件事”跨省通办。将需要跨省(市)办理的关联性强、办理量大、办理时间相对集中的多个事项集成办理,为企业和群众提供跨省“一件事一次办”服务。如长三角新生儿出生“一件事”,通过统一前端申报、后台分发处理、信息集成共享,将企业或群众办事时间大幅压减,实现“网上办、异地办”。
安徽省医保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强与沪苏浙医保部门的密切协作,共同研究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自2024年政策实施以来,安徽省共惠及参保群众29983人次,医保报销辅助生殖门诊治疗费用4442.22万元,为实施辅助生殖的家庭托起“稳稳的幸福”。
一是沪苏浙皖“三统一”推动。“一统”:统一工作推进计划,从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支付开始试点,联动统一推动新增医保医疗服务项目目录;“二统”:共同组织召开共享专家论证会,统一研究制定辅助生殖技术价格项目管理与医保支付政策;“三统”:统一宣传解读口径,发布《安徽辅助生殖医保报销“十问十答” 》《一图读懂安徽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政策》等,合理引导群众预期,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是价格项目“三清单”管理。以落实国家医保局《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为契机,规范价格项目的废止、修订和新增工作,形成《规范整合后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表》《废止(修订)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表》《规范整合后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映射关系表》,实现三省一市本地价格项目与规范整合后价格项目的对照统一,让辅助生殖技术价格项目拥有了统一的“身份证”亚新体育官网。
三是支付政策“一揽子”落地。在对省内批准可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进行摸底调研、开展基金测算基础上,合理确定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支付政策。三省一市同步将“取卵术”等8个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明确项目的甲、乙分类及乙类项目的个人先付比例,推动政策的公平统一。我省职工、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在省内发生符合规定的辅助生殖门诊医疗费用,医保实行单行支付,不设起付线,政策范围内费用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分别为70%、50%,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分别为1.5万元、1万元。
四是医疗机构“全覆盖”纳入。将省域内经卫生健康部门或军委后勤保障部门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范围,开通辅助生殖门诊医疗费用医保联网即时结算,实现符合条件的25家医疗机构“全覆盖”。根据省内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医疗机构核准情况,动态调整医保定点管理范围,满足全省辅助生殖患者就近就医、便捷就医需求。
社保关系转移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安徽省人社厅认真学习领会和全面落实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在实现社保关系转移接续顺畅、助力区域人才流动等方面持续发力。2024年上半年与两省一市签订了《长三角区域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合作协议》。《协议》签订以来,区域内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效率呈现明显提升态势,以我省为例,基金划转由原来的按月、周到现在的一周多次或实时划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平均业务办理时限压缩至12.89个工作日,比法定办结时限15个工作日提前了3个工作日。
一是取消省内转移。参保人员省内流动就业时,系统自动归并参保及账户缴费信息至新参保地,实现“快办秒办”、一人一个账户“走全省”。
二是打好基础工作。认真做好基础数据整理工作;优化系统模块,增加校验功能;建立超期业务常态化调度机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